
武漢勘察設計協會城市更新分會會長 丁援博士
7月14日-15日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是最高規格的城市工作會議,武漢勘察設計協會城市更新分會7月17日組織分會的近50家會員單位,認真學習中央城市工作會議、交流學習心得。
主持人丁援會長回顧了此前的幾次城市工作會議: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,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一共開過四次,分別是1962年9月、1963年10月、1978年3月、2015年12月。每一次會議召開,都引領了城市一段時間的發展,影響了城市發展的方向與底層邏輯。所以,這樣的會議,是政策性的、關鍵性的、節點性的?;乜醋罱膬纱沃醒氤鞘泄ぷ鲿h的時間和內容,1978年正值改革開放肇始之年,城市化拉開序幕;2015年的主題是“尊重城市發展規律,統籌空間、規模、產業三大結構,提高城市工作全局性”,由此拉開了中國新一輪(最后一輪的大規模)城市快速發展的序幕。
談到今年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,丁援會長說:最鮮明的主題詞是“城市更新”;明確的是“存量”、暗含的是“選擇”、必須的是“轉變”。他總結了幾個方面的轉變:
一是城市發展從“單打型”進一步轉向“系統型”;二是發展方式從“增量型”到“存量型”;三是發展理念從“重物型”到“人本型”;四是發展動力從“土地財政型”到“特色產業型”;五是城市重心從“新建型”到“治理型”。這些的背后是一系列的選擇:國家選擇城市(群)、城市選擇地區、地區選擇(特色)產業、產業選擇技術、技術選擇人群、人群選擇文化(環境)。
文云波副會長認為:動能轉化作為城市更新的核心引擎,需以“人民城市”理念為指引,立足運營前置與產品思維導向,在商業模式重構、產業升級推進、新質生產力培育、數字化深度賦能等領域集中發力。在此基礎上,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將成為城市更新的重點方向:一方面因地制宜推進零碳社區建設,系統開展既有建筑節能改造;另一方面依托湖北碳市場的優勢地位,構建“碳足跡—碳資產—碳金融”的閉環路徑。通過一系列舉措,推動城市空間在迭代升級中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重提升。
彭瑜副會長認為: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釋放出城市發展從“規模擴張”轉向“內涵提升”的強烈信號,其核心在于構建“人民中心+系統治理”的新范式。文件明確將優化現代化城市體系等七項任務列為國家戰略重點 ,為施工企業錨定保障房、老舊小區改造、地下管廊等民生工程提供政策托底;同時以“綠色低碳”“智能建造”“限高令”等硬約束倒逼技術升級,推動裝配式、BIM、減震防災技術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。未來施工行業必將深度整合“投資-建設-運營”全鏈條能力,在智慧城市、生態修復、文脈傳承等領域開辟新增量,政策紅利與技術門檻的同步提升將加速行業格局重塑。
武漢勘察設計協會技術咨詢服務部總經理段瑜認為:城市更新作為未來城市建設領域的重點,在實施范式結構上需要諸多創新,對勘察設計整個行業的產業鏈機構都有新的挑戰。圖審行業可以發揮熟悉城市建設指標體系、了解工程建設流程規律、掌握各階段技術政策文件尺度等優勢,從“被動審圖”轉向“主動服務”,通過政策適配、技術升級及模式創新,深度嵌入城市更新價值鏈,在保障質量底線的同時協助提升項目效率和可實施性。
段翔副會長表示:武漢市當前擁有16個歷史文化街區,已公布的建筑類文物及優秀歷史建筑近400處,包含近現代金融、工業、宗教等多種類型的建筑遺產,歷史文化底蘊深厚。歷史街區的活化利用將成為推動武漢城市更新、提升城市價值的關鍵舉措。在保護傳承層面,需重塑歷史街區風貌,系統性挖掘文化價值,增強建筑安全性能;在改善民生方面,應著重彌補基礎設施短板,提高居住質量,優化公共服務;在創新發展領域,要借助文旅融合培育新興業態,激發街區經濟活力;在治理創新環節,需構建居民參與的長效機制,增強居民的獲得感。通過多方面舉措實現歷史保護與城市發展的有機結合,使歷史街區成為宜居、韌性、智慧的未來武漢城市的核心價值體現。
城市問題復雜而艱巨,丁援認為,具體到武漢的城市更新的空間特點,可以多關注四個字“江、湖、文、脈”——語長江的國家戰略結合、與多湖泊的城市特色結合、持續挖掘和展示城市文化、注重城市交通和動脈的城市更新。